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王思治
关于史学认识论问题的几点浅见
作者:王思治 责编:

来源:《福建论坛》1987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4-05-09  点击量:28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果现象与本质完全一致、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能够一目了然地洞悉无遗的话,那末,科学便没有存在的余地了。

历史科学是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透过历史的表象,如实地再现历史的客观存在,认识历史的客观过程,揭示历史运动的轨迹、历史的规律性。因此史学认识论(或历史认识论)是历史专业理论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谈几点意见,由于缺乏研究,可能十分浅薄。

(一)对历史的认识过程,是历史认识的主体,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求达到对客观历史存在的科学认识。史学认识论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历史认识的主体,即作为研究者的人对历史进行认识的理论问题。

历史是业已逝去了的过去,是凝固了的当时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又是一条永不冻结奔腾向前的长河,它既有其阶段性的时代特征,又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人们要认识历史的阶段性及其规律性,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同时必须研究历史学专业理论,如认识论、方法论等等。

(二)史学认识论虽然是探讨如何科学地认识历史的客观存在及其过程与规律性,但与现实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是当代的人,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植根于现实生活。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此曾有十分深刻的描述,他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局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也说过:“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的时候,死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室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精神有了新出现的成熟,才把它唤醒。”(克罗齐:《布史的理论与实践》第12页)

这说明了历史认识中的两个问题;其一,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其二,历史认识论的主体即研究者是立足于当代。换句话说,研究者所认识的历史,包含着社会价值或者说社会功能的问题,这是讨论史学认识论问题应该注意到的。

(三)史学认识论本身的理论问题无疑需要加查研究,这是因为:

第一,历史认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众所周知,历史时代不可能倒流,因此检验史学认识论的主体即研究者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正确,不可能如同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践来检验,或者在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

际,并逐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关于如何认识历史,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段与此有关的话:“历史从那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该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

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42页)从史学认识论的主体来说,思维进程及其发展要如实地反映客观历史过程,而又难于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的情况下,二者之间有许多理论问题是需要探讨的,如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历史因果关系(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社会历史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历史的辩证发展,历史规律的实现与自然规律的差异(因为社会历史的规律是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来实现的,而人是有思维的)……等等。如果能形成某些范畴或原则,对史学认识论的理论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第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历史现象极其丰富纷繁,真是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因为社会生活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来证实任何一种意见”(《列宁全集》第22卷,第182页)。因而就有一个历史认识主体即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历史研究的成果总会反映研究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观点。由于人们所持价值观念的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认识往往相去甚远。又由于各人掌握的史

料多寡有别,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研究者自身知识构成和“思维进程”素养的差异,自然也会出现认识上的分歧,因而史学界对许多历史问题展了讨论。从史学认识论来看,彼此辩难,可以从中得到启迪,使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在不同意见的争鸣中,不断深化。从这一意义上说,“论敌是至友”——也是探讨历史认识论时应该注意的。


Copyright©2003-2019 www.zm688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
Baidu
Kaiyun官方体育APP入